|
|正文 |
|
|正文 |
时间:2015年11月30日 |
各位朋友,上午好!
非常高兴听到这个指数报告。这样一个指数,其实我们国家整个经济结构调整和民生保障体系正在建设,养老金制度的结构也正在调整,所以这个指数是倒逼机制,倒逼制度走向完善。
从今年来看,无论从数据的采集、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一个指数其实有一个成长过程的,这个指数的成长还是比较迅速的。关于对这个指数的分享,我从以下两个方面跟大家交流。
一、如何面对老龄社会,也就是银色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战略。从发展战略看到这个指数非常重要。
二、看职工的薪酬结构和社会保障文化,就是面对这样的老龄化背景做些什么,可以看到指数的指向是正确的。
首先关于银色经济和发展战略,人口老龄化并不代表社会老化,所以关于人口老龄化既不能忽略,也不能悲观。有人说人口老龄化不影响经济速度,仍然是8%的速度,其实这不太可能。但是有人说老龄化一切都不好办了,也不用悲观。其实人口老龄化代表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在进步。
我们结束了农耕经济,农耕经济只解决吃饭问题,所以老北京人见面都问“你吃了吗”,他时候的寿命是四五十岁。但是到了工业革命是技术进步是求发展,而不是吃发展,所以人的寿命到了七八十岁。但是工业技术革命主要强调的是技术,所以在英国的圈地运动结束后有了童工保护法,技术进步不太讲人性的。现在进了信息时代的大健康管理,因为生命科学出现了,告诉人们寿命是可以达到100岁的,所以大健康产业是告诉人们怎么生活得更健康,所以寿命到了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岁。人口老龄化告诉我们,我们正在进入第三次的大健康产业革命,这是人类的第三个财富波。
面对这种情况,银色经济是基于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约束条件,组织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活动及其供求关系的总称。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说人口老龄化以后的银色经济跟现在的经济特征不一样的地方,有人说银色是工业2.0、3.0、4.0版有什么关系?我们说工业2.0、3.0、4.0是讲技术进步,但是银色经济是技术进步和人文并重健康长寿。比如说现在精准医疗完全可以测出来,我们现在在某家医院100个糖尿病患者中发现用药只有2.41%是有效的,其余都是无效的。这个科学的发展是救了很多人,也会改变中国医疗费用上升,超过GDP速度上升。
第一个特征是技术进步与人文进步并重。
第二个是经济速度与经济质量并重。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经济速度在1%到5%之间,如果中国后面能到5%就已经相当不错了。其他国家老龄化是在完成了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以后发生的,中国没有完成农业现代化。中国的工业进程也没有完成,但是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已经出现了老龄化。中国人面临着三步并做一步走,创新。所以要对教育、创新提出了要求。
通过教育创新与人力资本并重,其实知识结构更重要,学历不是最重要。所以盲目追求研究生、博士等等,这是一个舞蹈。
第四,就业开源与复制改善并重,有效截留就是减少浪费。
第五,政府主导与社会企业参与并重。今后连房地产都知道暴利的机会越来越少,所以大量是社会企业,他们是按照企业经营的有盈利而没有股东、没有政府税赋的,主要服务于医疗和养老业的模式。
第六,家庭生育和国家人口规划并重。过去的计划生育是单方政府的想法,今后要尊重每个家庭的生育,二胎和三胎之间的间隔,以及国家的人口规划之间的统一,这才是全面计划生育政策。
第七是个人终生自立和家庭养老社会并重。因为家庭生产养老服务的能力在下降,所以社会养老服务要上升,但是养儿防老永远不能变,只是方式变了。过去让儿子把所有养老服务生产出来,今后儿子可能会从精神和养老安排上做好各种准备,所以只是模式的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战略是两句话,老龄化出现了代际之间的关系是正常必然的,代际之间怎么办呢?所以对两代人做了一个归纳,一代人是劳动人的人力资本提高,这时候需要改善知识结构、身心健康、合作品质。另外是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提高购买力,这样需要积累权益资产、劳动经营资产、资本利得。
所以我们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老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报告,这个报告完全是按照人均GDP、福利相关性原则去建立,所以到现在看已经有三个指数,银色经济指数是一直在下降,其他两个指数略有上升。养老金指数略有上升,而且上升到跟今年发布的指数基本上是匹配的。刚才齐博士讲0.95,我们的养老金指数当然比现在这个指数用的指标要多,确实有宏观、微观的指标多了很多,从结果看是0.858,所以两个指数是相近的。医疗保障指数也略有上升,维度是银色经济指标下降,下降最快的是赡养能力不足。衡量银色经济是否做好准备,其一个方面是老龄化的速度和程度,一个方面是劳动人口对老龄人口的赡养能力,还有老龄人口自己做的准备。15岁以上属于被抚养期就不计算,所以后面两个维度一个是年轻人对老年人的赡养能力,一个是老年人口自我红利。
从第二个指标看,年轻人赡养能力一直在下降。2012年的数据,2013年颁布是0.391。2013年数据,2014年颁布已经降到0.323。老龄人口红利现在偏低,这个没有生长起来,大家也可以看到数据。
我们的就业参与率非常低,女性40多岁,男性50多岁退出劳动市场。平均年龄是70岁,我们平均工作不到40年,将近40年靠别人供养,谁算账知道日子没有办法过。
国际上认定资产结构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权益类资产,这取决于现在缴费、将来领取,所以积极参保是对的。第二个方面是取决于人力资本,就是能不能坚持更多时间工作。第三个方面是指财产刑收入和资本利得这取决于一个国家房产政策和养老金的结构。因为到了浅灰色是年轻人挣本金、老年有资本利得,主要来自于房产收入和养老金实际收入。从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看,我们做好养老准备的状况是比较差的,国家统计局针对的是全民,并不是职工。
为什么造成这样呢?其实我们可以看一下,OECD国家是谁在消费,到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社会仍然有活力,所以老年人的消费非常关键。我们做的指数也是在提高人们在年轻时做好积累,老年才有消费能力。我们从国际比较,蓝色线是美国,第一个高峰出现在10岁到30岁之间,第二个高峰是30岁到65岁蓝色的线。显然美国的劳动人,职工在买健康、买知识、买养老所以有竞争能力,而且老年仍然有购买能力。剩下的是绿色、浅蓝色和灰色进入超级老龄人的德国、日本和瑞典,他们的结果是50岁到85岁的人在消费,就是说辛勤了一辈子积累了足够的养老资产,到老年的时代替年轻人服务去买单。而我们国家的情况非常相反,第二个高峰是教育不公平,花在了教育上。第二个高峰是30岁,没有首住房的制度,把年轻人的住房需求推到市场是刚性需求,最后到30岁消费使他们的爸爸妈妈一直在消费之下,我们了人力资本不投资。接着第三个高峰是70岁,显然是看病,我们有全民医保所以看病指数不高,但是之后老年消费一路下滑,老年人口占比例越来越大。如果老年人一路下滑不消费,我们的消费推动靠什么?这个曲线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看到的是厚葬薄养。
如何改善职工的薪酬结构和社会保障文化。薪酬是一揽子补偿计划,以工资和养老金为主。人们干一辈子就是为了工资当前努力工作得到工资,养家糊口买房子生孩子。剩下是延期支付的养老金,努力积累养老金。进入老龄社会要让职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养老金社会。一可以激励人们就业,延迟领取养老金。首先会激励人们参加养老金计划,如果这个养老金计划给年轻人的看见是看不见、摸不着全部是数字,所以会出现年轻逃费。
如果有年轻人有信心就会就业,他会算账,看得见就会自动延迟领取养老金,我从来反对延迟退休的概念。我认为应该是国家建立领全额养老金的时间,最后困难人群早减,优势人群晚增,这是一个机制,而不是一个政策。应该建立早减、晚增养老金领取机制。
如果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养老金账户,机构投资者就要成长,中国不会出现盲目的大妈指数。我们的资本市场治理就会有文化,所以也倒逼一个政府协会治理资本市场。中国很多人同情政府,说他们学不会治理。中国政府必须学会治理资本市场。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说上个实际诺贝尔奖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怎么学会终生自立。从个人人力资源的测算到平常消费的计划,到三个财务生命周期,这也形成了个人理财、单位理财,更形成了社会保障文化。国家的社会保障文化要尊重人的财务生命周期,不能倒着走。我们就是倒着走的社会保障文化,一定不会得到好结果的。
所以,一个正着走的计划最后如果符合社保文化、符合人的生命周期,所以可以实现人道老年以后养老金替代率较高,国家给多少,个人储蓄多少是清晰的。医疗保险个人负担是最轻的。然后30年买房、20年房养我指让劳动人口最短15、最多25年,一定要把首住房买掉,这样到高龄失能阶段,房产是工薪层一生财富的1/3,养老金最后只能解决吃饭,而房产是置换下一代人的服务和应对老年科技发生成果转化的唯一资产了。一个国家应该把房地产市场分为两部分,我在这里发言马上跑到威斯汀,就是关于供给侧,新供给就要讲两个房产市场的问题,让年轻人买房解决居住,到高龄失能解决其他服务。中国社会不太接受以房养老,但是随着高龄、失能、没钱有房的人躲起来,以房养老不做也不行了。
最后按照个人财务生命周期的模型,代表了保险代理人的知识结构的转化,转化为个人职工的理财师。这个时候保险带拥有了家庭财产计划,可以为家庭做财产报告,同时可以为保险公司提供客户需求报告。这时候保险代理人跟保险公司是朋友,已经不是保险公司门口的报童。
我非常喜欢这一幅图,因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早一点做未来的规划,老龄认不是老人的事情,是从一出生开始,你想活100岁就要有新的生活理念。告诉我们从小放到远远的未来,这样一生才能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最后是一条平滑消费的曲线。我很喜欢这个公司的形象,代表了我们所有研究的问题,以及今天的指数,谢谢大家。